您现在的位置: 红豆_红豆养生_红豆吃法_ >> 红豆养生 >> 正文

钟溪棹歌唱响田野版的风雅颂

  • 来源:不详
  • 时间:2025/4/6 10:05:55
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好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zhiliao/250403/y4vd7i7.html
潮新闻特约撰稿人陆爱斌编者按:“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”刘禹锡所做《竹枝词》中的这些佳句,至今尚脍炙人口,口口相传。刘禹锡一生爱好音乐,喜欢民歌,他仿照屈原的《九歌》作《竹枝》新词,成功开创诗体“竹枝词”,对《竹枝》歌曲的对唱、群唱等作出了不小的贡献。当“竹枝词”遇到江南文化,便带火了独特的、雅俗共识的诗乐形式——棹歌。“棹”字船桨之意,“棹歌”即船歌,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,初始南北方皆有棹歌,随着历史变迁,“棹歌”逐渐成为了江南水乡的标志性文化产物。在嘉兴,明清时期的不朽代表便有嘉兴朱彝尊之鸳鸯湖棹歌百首,鸳鸯湖即南湖,所有棹歌作品皆围绕嘉兴人文、地貌、典故、风俗、生活等内容展开,可谓嘉兴之地方志。“鸳湖四百棹歌外,国际歌声入九陔”。郭沫若的这两句诗,说的正是《鸳鸯湖棹歌》声名远播。而后,嘉兴文人们不断传承创新。本期《烟雨楼》,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描写平湖风貌的《钟溪棹歌》的故事。《钟溪棹歌》唱响田野版的风雅颂本期作者:陆爱斌年之后,沈步青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,自己撰写的《钟溪棹歌》,竟被重新传唱了!一批平湖爱好民间音乐的青年音乐人,将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民族调式中的do(宫)、re(商)、mi(角)、sol(徵)、la(羽),作为主音为歌词谱曲,并分别取了好听的歌名《画水新荷》、《九曲玉笛》、《庄塘柳韵》……在这基础上还实地拍摄了MV,在当地深受欢迎,广为传唱。这种田野版的中国民俗风,既体现了中国特色,又具有地域风味,老百姓听得懂、看得到、时不时还能哼几声。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守正创新,赋予新能量的创新举措。说起沈步青,平湖钟埭人对他一定不陌生。沈步青,字倬庵,嘉邑增广生。今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(菜塘桥)人。学问渊博,名闻嘉兴,沈步青于清嘉庆十四年()立秋,完成了七十首《钟溪棹歌》的创作,流传于世,距今年。沈步青力农自给,爱花卉、性嗜菊,以写志自娱。著有《钟溪棹歌》《有竹轩稿》(已遗失)。《钟溪棹歌》体现的是一种田野版的风、雅、颂。《钟溪棹歌》是当地文人先达,收集整理俚语民俗、名胜古迹、人文轶事、物产田赋、美味佳肴、灾祲异闻等的合编。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值得我们铭记赓续。棹歌是独具特色的诗歌体裁,在艺术上运用谐声双关的语言,轻快的音节,措词流转,秉用比兴手法,化抽象为形象,含蓄灵动,油然使读者产生共鸣。七言四句为一首,语言流畅,通俗易懂;韵律上一、二、四句押平声韵居多;在内容上泛咏风物,歌咏恋情,掌故遗迹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色彩;在语言上自然、清新、活泼,富有乡土气息。而说起棹歌,嘉兴人也一定不陌生。清朝著名学者兼文学家、诗人朱彝尊所著的《鸳鸯湖棹歌》一百首,通过模仿民歌描绘了家乡嘉兴风物之美,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不绝,甚至在嘉兴诗坛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流派。朱彝尊的《鸳鸯湖棹歌》,一时间唱和者无数,其影响之大,空前绝后。如沈步青一般的嘉兴文人也是受气影响继而开展创作。平湖的钟埭文人盛宗楷、陆鸿文、沈步青皆作有《钟溪棹歌》,亦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,并流传至今,赓续着钟埭的风俗。清乾嘉间平湖诗人戈温如在陆鸿文的《钟溪棹歌》跋三云:“昔竹垞太史客大同时,寄小谭大夫(谭吉璁,嘉兴人、清文学家,自署小谭大夫)《鸳鸯湖棹歌》百首,盖在数千里外,乡思顿兴。故其言多凄惋。今陆君酉山,家近钟溪,闲闲十亩,澄怀观物,作棹歌数十首,其趣不同,其曲则同也。”清咸丰三年()沈步青的学生黄裕昌将《钟溪棹歌》70首刊印。沈步青与友人冯梅坡、陆鸿文(字酉山)赏析时,自称:“聊寄竹枝水调之腔,亦戏为消夏遣愁之具云尔”。又时常研读朱彝尊的《鸳鸯湖棹歌》,逐邯郸学步,自鸣瓦缶。所以,沈步青的学生黄裕昌(字益人)评价他的先生为:“天性淳至,学问赅博,蜚声鸳水(嘉兴),酒盏诗瓢,兴犹豪迈,迹其生平,篇什甚富”。读《钟溪棹歌》,定绕不开文人们以此为创作基础的故乡,钟埭。钟埭是一个千年古镇,人杰地灵,物产富饶,幽静雅致。明崇祯《嘉兴县志》载“相传五代吴越(—)时有钟姓氏族居此,故曰钟溪”。光绪《嘉兴府志》载:“钟带镇,在县东五十里”。《嘉兴县志》(柳志)载:“嘉邑之称市镇者五,曰钟带、朱村(不载)、新丰、新行(新篁)、王店”。明姚绶《东岳行宫碑》称,嘉兴东下四十里,曰钟带镇,村落市阛(同环)所聚,居人稠密,现为钟埭镇。钟埭镇,在五代吴越时为钟溪。明代宣德五年()称钟带市,也是平湖从海盐析出的这一年。清代,钟埭与王店、新丰、新篁(新行)为嘉兴县四大镇。年11月划归平湖县管辖。沈步青在《钟溪棹歌》中写道:“鸳湖东下脉流长,马塔桥通别汉唐。卅里蘋花开欲偏,钟溪水接绿溪香”。此时,钟溪还属嘉兴县管辖。钟埭曾为嘉兴县管辖,在平湖留下的资料极少。近年来,在众多文化人士的努力下,不断发现新的乡邦文献。《钟溪棹歌》就是一个例证。最早的《钟溪竹枝词》,清乾隆三十三年()由盛宗楷著。盛宗楷,字绍堂,布衣,乾隆三十三年()曾作馆糜氏家,生于书香之家。原有50首,现存12首,距今年,但仍保留了一乡一村之风土风情,古迹琐事,有功桑梓,不可替代。清嘉庆十年()陆鸿文作的《钟溪棹歌》81首,距今年,有江、浙、沪等地47位志同道合的诗人为《钟溪棹歌》题辞,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地方文化名人的资料。棹歌作为从民歌发展而来的诗乐形式,还继承了《诗经》《乐府》的传统,广泛采用比兴、谐音、双关等手法,民歌韵味浓烈。竹枝词与许多民间舞蹈相配合,如“打连湘”“渔工号子”等,都以手中的竹棍为道具,竹棍,亦称竹枝。事实上,棹歌是竹枝词的一种表现形式,本义为渔民在撑船、划船、船上作业时唱的渔歌,演化为江南水乡乡土诗词,内容多为地方掌故、民俗民风、风土人情、物产野味等。竹枝词,作为一种诗体,历来被江南文人所青睐。竹枝词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,棹歌、渔歌、乡歌、杂咏,相继出现。除《鸳鸯湖棹歌》外,还有《当湖百咏》《鹦鹉湖棹歌》《当湖竹枝词》《泖水乡歌》《盐溪渔唱》《九山踏青歌》《清溪杂咏》《村居竹枝词》等等。在《钟溪棹歌》中,也有许多描写钟溪百姓勤劳务实,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的田园画卷。如“红豆篱边促织鸣,溪南溪北稻花清。多缘里巷丰衣食,止水庵今改太平。”这首优美的棹歌,反映了江南水乡仲秋时节农舍的篱边景色,繁忙的织布声,溪南、溪北的稻花香的情景。还有物产肥美的记述,“秫酒莼羹苜蓿盘,七星桥上月阑干。郎今休羡汾湖蟹,妾处时尝段墅鳗。”“渔舟荡漾类萍浮,历尽风波不识愁。秋露渐浓鳗价长,易钱沽酒白场头。”段墅塘产鳗鱼,无肋骨,味最膄美,人比之汾湖蟹。还有农事时节的描述,如陆鸿文的“如云禾稼湧平堤,闲步冯家溇畔西。白露弥弥秋近半,香风秀出稻花齐”。白露白迷迷,秋分稻秀齐,亦吴中农谚。“忆发黄梅第一朝,秧歌声里雨潇潇。八风占得丰年兆,夏至西南没小桥。”农人种田,名发黄梅,夏至西南没小桥,也是俗语,谓夏至日吹西南风,夏必多雨。其它,还有地名遗迹、历史掌故、地方风俗、寺庙演变、男女爱情等,都是研究地方文化的生动教材,为赓续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如陆鸿文的《钟溪棹歌》:江村草舍倾欹久,不料江村侍御来。莫道梅花悲易主,即今箨薮也尘埃。江村草堂,系冯氏废园。清朝御史陆光旭题曰:“桂山堂”。高士其(字江村)得之,改名为:“北墅”。中有三十二胜,草堂其一。《钟溪棹歌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文化,其民族性、地域性、价值性不可替代。赓续传统文化必须守正创新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。钟埭街道充分挖掘地方文化,传承文脉。相继出版了《钟溪竹枝词》《钟溪棹歌》点校本,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农村等活动。在乡村振兴中,融入地方文化,提升景区品质。当地还建设了3公里长的“钟溪棹歌?隐世田园”美丽风景线,融农家乐、文化礼堂、民俗展示馆、民宿、垂钓、教育实践基地等为一体,为乡村振兴赋予精神力量,为农民富裕开辟了通道,成为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板。(栏目监制毛传来策划李茸沈烨婷编辑顾雨婷本期作者陆爱斌(嘉兴市委宣传部、平湖市委宣传部荐稿))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ibwzh.com/hdys/633579.html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红豆_红豆养生_红豆吃法_版权所有

现在时间: